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因素、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和飲食習慣等的改變,血小板減少的病例已呈逐年上升的態(tài)勢。血小板減少癥的體征和癥狀可能包含容易或頻繁出現(xiàn)淤青(紫癜)、皮下表淺出血表現(xiàn)為針尖大小的皮疹狀紅紫色斑點(通常出現(xiàn)在小腿)、割傷后不容易止血、牙齦或鼻子出血、尿液含血或便血、月經量異常多等,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目前綜合諸多研究資料和臨床驗證,已知引起血小板減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血小板來源減少: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小板自身生成不足或數量減少,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遺傳性:各種常染色體顯/隱性遺傳性血液病,如先天性再障Fanconi貧血、先天性伴畸形無巨核細胞血小板減少癥及May-Hegglin異常等;
(2)獲得性: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浸潤(包括各種惡性血液系統(tǒng)疾?。熕幬?,輻射,巨核細胞再生障礙,病毒感染,影響血小板生成的物質(如酒精等),維生素B12、葉酸缺乏等。
二、血小板破壞增加:有些情況會使身體消耗或破壞血小板的速度快于其生成的速度,導致血液中血小板數量減少。
(1)非免疫因素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蛇咬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燒傷等;
(2)免疫因素引起: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減少,輸血后血小板減少,許多常見藥物(如肝素、解熱鎮(zhèn)痛藥、某些抗生素、降糖藥、精神性藥物、速尿、心臟類用藥等)通過免疫機制,導致人體體內產生抗血小板抗體,最終血小板遭到過多的破壞。
三、其他原因
(1)血小板分布異常:脾臟內的吞噬細胞具有清除衰老血小板的功能,當脾功能亢進的時候,就會連正常血小板也一并吞噬,引起血小板減少;此外,低溫可使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和釋放功能降低,抑制血小板凝血級聯(lián)反應,降低血小板因子及凝血物質活性,最終導致血小板減少;
(2)血小板丟失:出血、體外灌注、血液透析。體外循環(huán)是一種非生理性灌注,不僅會使血小板的數量下降,破壞血小板的形態(tài),還可導致血小板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引起血小板激活及聚集功能的嚴重損傷;血透患者一般多采用肝素進行體外抗凝治療,肝素會引起血小板降低,因此透析病人易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現(xiàn)象。
四、血小板假性減少:此類減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量減少,而是因為某種技術/檢測原因導致的血小板假性降低,如不能將此類情況準確識別,將會給臨床治療一個錯誤的輔助信息。
(1)技術原因(如采血不規(guī)范等)導致的血小板計數減少。臨床護士或檢驗科采血人員在采集患者血液標本的過程中,由于某些患者血管較細充盈不好,或者采血人員技術不成熟導致穿刺不順利或者采血后未及時顛倒混勻標本,從而引起血液未與抗凝劑充分發(fā)生反應,造成人為的血小板聚集或者肉眼難以判斷的細小凝塊。目前血球儀檢測血小板多采用的是電阻抗方法原理,根據細胞的大小來對細胞進行分類并計數,大于或者小于這個體積范圍的血小板都不會被計算在內,因此血小板體積過小、過大或者有聚集都會引起血小板計數的減少,過大的血小板甚至會被列入紅細胞計數范圍。
(2)近年來發(fā)現(xiàn)有諸多對EDTA(乙二胺四乙酸血常規(guī)檢測常用也是首選的抗凝劑)依賴性的血小板聚集病例,其與人為因素造成的血小板聚集的鑒別要點是在顯微鏡下觀察,人為因素造成的血小板聚集往往是分布不均的,而對EDTA產生依賴性的血小板聚集,則在顯微鏡下一般可見均勻分布,且聚集多不及前者明顯。解決EDTA依賴性血小板聚集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措施:第一種方法是讓患者到檢驗科進行采血,快速將患者血液注入未添加任何抗凝劑的采集管中,并立即上機檢測,但此種方法由于對采血技術要求較高,較容易失敗;目前常用的方法為患者同時采集EDTA抗凝管和枸櫞酸鈉抗凝管外周血,盡快送檢驗科檢測,用枸櫞酸鈉抗凝管所測的血小板結果替換EDTA抗凝管所測的血小板及相關檢測結果(白細胞和紅細胞系統(tǒng)結果仍然為EDTA抗凝管結果),此結果即為最接近真實值結果。
綜上所述,我們作為一名醫(yī)學檢驗師,在遇到血小板計數異常/減少的病例時,一定要認真仔細分析,并結合臨床表現(xiàn)和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為臨床出具一份準確高效的檢驗報告。
作者:檢驗科 王易平